小编在这里忠心的提醒大家面对健康的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一朝一夕做起,甚至关于到我们每个人的睡觉姿势,针对不同的体质我们大家都是有讲究的!
心脏病:心脏功能尚好者,可向右侧卧。若已出现心衰,可采用半卧位,以减轻呼吸困难,切忌左侧卧或俯卧。
脑血栓:动脉硬化若采取侧卧位睡姿,势必加重血流障碍,宜改为仰卧睡姿。
肺部疾患:两边肺部都有病的人,最好是仰睡。如果左肺有病,适宜左侧睡;右肺有病,则宜右侧睡。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睡姿应为半卧位或侧卧位,可使用15厘米高的长方形宽大枕头,使头和肩部都枕上
怎么样小编给大家编排的温馨提示还不错吧,针对一些患有病状的人大家更应该注意,千万不要随便的忽略健康的这个问题,能做好大家就做好吧!
不同睡姿可缓解不同病症
平躺、左侧卧、右侧卧……不同人有各自钟爱的睡姿,你知道吗?不同的睡姿还能治病。其实,患有不同病症时,采用恰当的睡姿还可减缓疼痛或促进康复,但要“治本”还应接受专业治疗。以下是几种常见疾病的推荐睡姿,一起来看看吧!
1.颈椎病:
床不宜过软也不宜过硬。枕头的高低没有绝对要求,以个人舒服为宜。
2.腰椎间盘突出:
要避免椎体负重,因此不适合采取俯卧。
3.下肢骨折、静脉曲张:
把脚稍垫高,在水平位置上超过心脏的高度,促进血液回流心脏,避免下肢静脉充血。
4.膝关节炎:
急性期时,平躺时在双膝下垫个小枕头(如图2),使膝盖稍微弯曲,有助于减少疼痛。但不能长期用此方法,否则可能使膝关节劳损、屈曲。
5.冠心病:
这类患者朝右睡或平躺可使较多血液流向右侧,减轻心脏负担。
6.轻度心力衰竭:
一般采取右侧卧,可把头部适当垫高,可减少对心脏的负担,也使呼吸畅通些。如果平躺,则要避免误吸。严重心衰患者,须高枕卧位。
7.高血压:
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引起的高血压,不主张仰卧,侧卧较好(如图1)。
8.脑卒中:
不要长时间保持同一睡姿,尤其不要总压到患侧,尽量勤换卧位方向,以免长褥疮。
9.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骨头易出现自发性融合,导致关节变形。因此终身不适合使用枕头,以保持颈椎在正常的位置;同理也应选择硬床,避免脊柱长歪。
10.人工关节置换术:
术后初期,患者以平卧为好,如要侧卧,可在两腿间夹个小枕头,避免关节过度内收,造成脱位。
11.胆石症:
急性发作时右侧卧能减轻胆囊受压,感觉舒服些。
12.胃食管反流病:
不要饭后马上躺下,平躺时把头稍微垫高一些或把床头抬高15—20厘米。
小孩睡觉容易出汗 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小孩子体质处于发育阶段,肌肉、皮肤都还很薄弱,比成人容易出汗。婴幼儿期由于新陈代谢旺盛,加上小儿活泼好动,有的即使晚上上床后也不得安宁,所以入睡后头部也可出汗。小孩出汗也要区分,不同情况不同对待。
1、生理性多汗
指孩子发育良好,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引起的睡眠中出汗。家长往往习惯于以自己的主观感觉来决定小儿的最佳环境温度,喜欢给宝宝多盖被,捂得严严实实。孩子因为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而且又处于生长发育时期,机体的代谢非常旺盛,再加上过热的刺激,只有通过出汗,以蒸发体内的热量,来调节正常的体温。
此外,小儿在入睡前喝牛奶、麦乳精或吃巧克力等也会引起出汗。有的家长在孩子入睡前给其喝牛奶、麦乳精等,小儿入睡后机体大量产热,主要通过皮肤出汗来散热。另外,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也是小儿睡眠时出汗的原因,这些都属于生理性的出汗。
2、病理性出汗
在小儿安静状态下出现的,如佝偻病的出汗,表现为入睡后的前半夜,小儿头部明显出汗。由于枕部受汗液刺激,婴儿经常在睡觉时摇头与枕头摩擦,结果造成枕部头发稀疏、脱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环状脱发,医学上称之为“枕秃”,是婴儿佝偻病的早期表现,只要及时补充维生素D和钙,佝偻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会自止。
假如小儿不仅前半夜出汗,后半夜及天亮前也出汗,多数是有病的表现,最常见者是结核病。结核病还有其他表现,如低热、疲乏无力、食欲减退、面颊潮红等。结核病的病儿白天活动时易出汗称为虚汗,夜间的出汗称为盗汗。如怀疑孩子感染了结核,应做肺部X线检查或做结核菌素试验以便及时诊断、及时治疗。
临床观察所见,盗汗患儿以内热多见,一是脾胃积热,一是阴虚内热,热逼津液外出,于是盗汗不停,热不清,汗就不可能止。欲除盗汗,必清其热。
脾胃积热的患儿,可见饮食旺盛或减退,精神好,大便秘结,常数天一行,虽然消瘦也不感疲乏,一天到晚玩耍不停治疗原则须清热通便,使热下出。
最多的要数阴虚内热类型,由于长期盗汗,使津液耗损过多,出现一种阴虚现象,这种患儿表现为唇舌红干,手足心热,口干,大便数天一行,粪干且呈粒状。治疗宜清热养阴使热内消,汗也就能很快地消除。
盗汗患儿经常易患感冒的,真正属体虚的极少,大多因出汗而在梦中将被子蹬掉,受寒所致,这与体虚感冒应当有所区别。盗汗患儿中也有个别人不属于内热所积,表现为出汗多、易感冒咳嗽、怕冷,平时稍运动也易出汗,对这样的患儿,治疗时不宜盲目用补品补剂,可以调和脾胃。
体质弱的小儿常常在白天活动时或夜间入睡后,在头、胸、背部成片状出汗。往往是由于喂养不当或消化吸收不良而发生营养不良造成的。护理上要注意调整喂养方法,促进小儿食欲,增加蛋白质、脂肪及糖的摄人量。必要时可采用中医中药调理脾胃不合。
对小儿睡眠中的出汗,应仔细区别,必要时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微量元素,发现异常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