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论精神情志养生

点点百科网 403 0
所谓调节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对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调节,即应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控制意志,减少嗜欲,情志适度等。笔者现将其分成精神调节、情志调节两方面进行论述。

当代社会由精神情志因素引起的心身疾患愈来愈多,现在疾病谱的改变也充分说明了精神情志致病的广泛性。因此,对精神情志方面的养生保健必须引起重视。《内经》认为,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由五脏所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五脏,而影响人体脏腑功能活动,强调人们必须要“积精全神”,才能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内经》关于精神情志养生的论述非常丰富,主要见于《素问》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举痛论》,《灵枢》的《本神》、《本脏》、《天年》等篇。实践证明,通过调节精神情志进行神志方面的养生,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防治多种临床疾患的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所谓调节精神情志,主要是指对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的调节,即应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控制意志,减少嗜欲,情志适度等。笔者现将其分成精神调节、情志调节两方面进行论述。

精神调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虚无”、“志闲而少欲”精神调节的两个具体养生理法。“恬惔虚无”,恬淡为安静之意,虚无指不存杂念,即避免情志过激。“志闲而少欲”,闲,本义为木栏类遮拦物,引伸为控制、限制,即控制、约束自身,减少各种不切合实际的欲望。《内经》还进一步举例,指导人们从具体的生活方式上来调摄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时代会养生的人,心态平和,有吃的无论粗细都觉得很可口,有衣服穿无论美丑都觉得很合身,各种风俗习惯都让人舒坦,这样以来,大家没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没有争权夺势,没有嫉妒心理,大家都过着纯朴无华的生活,在心无妄求妄欲的状态下,内藏于五脏之中,如此一来形神和睦,就不会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扰,达到“不惧于物”的精神境界。

《内经》精神调节给予当代人的养生借鉴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提示人要正视现实,将生活、工作目标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强一些,不可好高骛远;其次,不要与他人攀比,不可欲望过分强烈,嗜欲不止,则会扰动神气,破坏神气的清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过度的不良欲望,做到心情舒畅,陶冶情志,静心寡欲,有利于怡养精神。其次,因为人有欲望不可避免,我们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欲望值,如果欲望值过高,一旦达不到目的,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思虑太多,从而伤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业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健康。再次,要寻找正确的、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从中体味生活的乐趣。乐趣的选择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强迫自己。

情志调节

《内经》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对精神刺激的情绪反应。在正常情况下,这是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不仅不会引起疾病,还可以调养精神。《内经》强调开朗、乐观的性格是调摄情志的基础,云:“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故气缓矣。”说明乐观的情绪是调养精神,舒畅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营养。精神乐观可使营卫流通,气血和畅,生机旺盛,从而身心健康。要想永保乐观的情绪,首先要培养开朗的性格,因为乐观的情绪与开朗的性格是密切相关的。心胸宽广,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对于名利和享受,要培养“知足常乐”的思想,要体会“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道理,这样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满足。再次,培养幽默风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产生笑意。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过人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直接影响有关内脏而发病,其基本规律是肝主怒,过怒则伤肝;脾主思,过思则伤脾;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因此《内经》调神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调控不良情绪。

郁闷大怒:《内经》非常重视大怒对人体的伤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大怒不仅伤肝脏,怒气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可见怒气伤身的严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养生的一个重点,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时常排解郁闷。提倡个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冲动,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虽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后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过激情绪,使情绪反映“发之于情”,“止之于理”,如发怒必须反省,吸取教训,避免下次再犯错误。另外在心情不快、愤怒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海滨漫步散心,可排除郁闷的情绪,产生豁达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见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会宣泄一下愤怒情绪,使心情平静下来。

悲哀忧愁:悲哀忧愁也是不良情绪之一,如《灵枢·本神》云:“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亦如《灵枢·百病始生》云“忧思伤心”,因为心藏神,所以悲哀忧愁最终结果会导致心神的损伤。保持情绪稳定,维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必须重视宣泄心中之悲愤情绪,可以直接宣泄,如当一个人遇到不幸时,心中万分悲痛,痛痛快快地哭一场,让眼泪尽情流出来,会觉得舒服一些。《灵枢·五癃津液别》云:“悲哀气并则为泣。”哭出来是悲哀发泄的最好方式。另外,《内经》认为“喜胜悲”,所以常悲之人必须常以喜乐之事做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忘记悲伤。

过度思虑:思虑也是一种不良情绪,对心神的损伤较大。除此之外,《内经》还指出经常思虑人有自身特点,如《灵枢·口问》云:“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鉴于思虑对人体的损害,我们也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因为《素问·举痛论》云“思则气结”,所以对于思虑之人,当以疏导为先,运用正确、巧妙的语言,进行劝说、鼓励。正如《灵枢·师传》云:“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就是说劝说要针对不同人的精神状态和个性特征,做到有的放矢,生动活泼。另外,《内经》认为“怒胜思”,《素问·举痛论》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人的情绪出现郁怒之后,气血上行,易于调节思虑引起的气结之象,所以说人发怒之后,思虑过度可以得到缓解。

大惊大恐:惊恐也是对人体有害的一种不良情绪,惊、恐是两种不同的情绪异常表现,惊是受外界侵袭所引发的,恐是自身心理滋生的。惊可以转化为恐。《内经》认为除“恐伤肾”外,还可以波及多个脏腑,如《素问·经脉别论》云:“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素问·血气形志》亦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可见惊恐对于人体损害还是多方面的。对于惊恐的治疗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惊者平之。”用镇静安神之法,或使人对其习惯以之为平常后,而不觉惊恐。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系统脱敏疗法”,如果一个刺激引起的惊恐在人体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可以经过多次有意的反复呈现,习以为常后不会再对该刺激感到惊恐了。另外,《内经》认为“思胜恐”,可以通过对其他事情的思考、思虑来摆脱惊恐的感受,所以正确的思维引导对于惊恐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方式。

由此可见,《内经》以调摄精神情志为养生第一要义,从调节精神活动,避免情志过激和保持精神守持于内等方面,在方法上进行了概括,并为后世所遵循。

标签: 标签1 标签2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