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季养生中的“藏”,是要藏好哪些地方呢?
我国中医认为“天人相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的规律。从冬至到大寒这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时期,更加应该注意养生“冬藏”。
所谓“冬藏”养生,是指到了冬季要注意养生之道,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冬令进补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养生方法,根本原则是畏寒体质补阳,虚火体质滋阴,已达到阴阳平衡,身体强健的最佳体魄。
下面就让小编带你了解咱们的身体最需要“藏养”的地方,帮助大家健康过冬季!
1、“藏”住血管弹性
早睡
夜晚时人的倦意是一种身体警告,到了心脏需要自我调节的时间。人在熬夜时,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不断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会造成血管收缩异常。如果长此以往,紧张焦虑的情绪会诱发或加重高血压,也极易导致心肌梗塞。中医认为早睡有利于滋养五脏,极大程度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
保暖
冬季由于室内外温差过大,人体时常处于应激状态。而且人的头部是神经中枢的所在地,往往脑部血管疾病不敌冷空气,因此头部保暖是重中之重。
运动
运动前要充分热身,若热身不到位,血压一上升,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天气过冷时,可以选择室内运动。老年人在冬季最好选择9点之后,相对温度较高的时辰出门运动。
2、“藏”好胃的能力
温热食物
冬季要多吃温热、壮软、易于消化的食物。同时要合理配比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的含量,从而提高肌体对于低温的耐受力。
规律三餐
饮食不规律会打乱胃肠消化的生物钟,如果不按时吃饭,胃酸等消化液分泌后得不到食物的中和,从而导致胃酸侵蚀胃粘膜。
细嚼慢咽
咀嚼不充分的食物进入胃肠道,不能够与分泌的胃肠液相中和,会影响消化的效果,还容易导致因吃得过饱而超出胃容量,加重肠胃的负担。因此,建议每口食物咀嚼30次,每餐时间不低于20分钟。
穿上小马甲儿
外界气温的寒冷会使胃部的活动减缓更有甚者出现胃部痉挛,导致腹泻、疲劳和浑身无力等情况。在此提示您,可以在外套内加穿一件“贴心的”小棉袄或者棉马甲儿,给胃一个温暖的家。
3、“藏”住肺的功能
及时补水
补充水分的渠道既包括大量的饮水,也包括更加直接的从呼吸道摄取水分。可以将温度适宜的热水倒入杯中,鼻子靠近杯口缓缓深吸入水蒸气,每次十分钟,建议早晚各一次。
调整锻炼时间
不少老年人喜欢大清早的就出门晨练,做操,快走等都是很适宜老年人的锻炼运动方式,但时间过早,尤其是冬季,雾气会过于寒冷湿重,过量吸入会对肺子造成很大损伤。建议冬季晨练时间应安排在9点之后。
戴口罩
冬季鼻子的“屏风”作用减弱,从而使致病细菌通过空气直接进入肺中,因而外出最好戴上口罩。
按摩鼻子
用两个拇指的外侧相互摩擦,待有热感后,用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建议早晚分别按摩一次,增加鼻子部位的血液循环,提高鼻部的耐寒能力。
部分来源:生命时报
二、冬藏养生需要注意哪些方面事项?
冬藏养生既是大自然植物与动物的生长规律,也是人类一条养生的原则。
1、睡眠
中医认为: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而衣着的过少过雹室温过低即易感冒又耗阳气。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人体将会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所以,立冬后的起居调养切记“养藏”。
2、养肾
肾为先天之本,属水,肝属木,冬天养肾,肾好了,水生木,肝的生发功能就会得到滋养,春天才有生发之力。
3、锻炼
一是不主张太早晨练,二是不能运动得“汗流浃背”,以免伤气,同时也避免因出汗受寒而造成风寒感冒,最好的活动还是散步与打太极拳,不宜进行激烈运动,尤其是年老者,不要冒着严寒而做一些超体力的运动。
4、进补
感冒、支气管炎、心血管病是冬天常见病。对于防治感冒,一是衣着防寒,二是对免疫力差的人,使用参芪一类补益药扶助正气,以防感冒。对于有积火者,应该及时用清热药清解积火。对风寒感冒初发者,可以用姜茶汤一类进行保健。冬天是老年慢性支气管炎多发季节,凡有“老慢支”病史者,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注意颈部、背部保暖。在室内生活时既要保温,又要常开窗户,呼吸新鲜空气。一旦出现咳嗽,不要马上止嗽,以利于痰液排出,还要用一些诸如杏仁、川贝、橄榄煲猪肺的食疗药膳调治。如病情加重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三、冬季养生吃什么好 冬藏食补法盘点
枸杞:养肝明目。冬季是补肾的好季节,而枸杞是补肾佳品。枸杞性味甘平,归肝、肾经,能补肾益精、养肝明目、补血安神、生津止渴,对肾脏和肝脏都是宝。在空气干冷的冬季,眼睛易干涩、流泪,常吃枸杞还能缓解这些症状。
大枣:补中益气。大枣对身体好处不少,民间有“一日吃仨枣,一生不显老”的说法。中医认为,大枣性味甘温,能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是冬季上佳的滋补品。它富含铁元素,可促进血液循环,病后体弱、贫血患者以及冬季手脚冰凉的女性都适合用大枣调理身体。建议把红枣在铁锅里炒黑后泡水喝,可治疗胃寒、胃痛。红枣水里加入桂圆,可作为茶饮,有补血、补气的功效。
当归:活血祛寒。天冷时食物能帮人体御寒,18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中,就有一款特别适合寒冷季节食用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主要成分之一当归,被历代医家誉为“血中圣药”。当归性温,入肝、心、脾经,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作用。当归并非只适合女性使用,凡是血虚、血瘀的病人,表现为血虚头痛、头晕心悸、面色萎黄、跌打损伤、皮肤感染、血虚肠燥便秘、虚寒腹痛等,都可一试。
白萝卜:去火化痰。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十一月萝卜赛人参”。白萝卜是冬季的时令蔬菜,也是养生的好食材。中医把肺看做“娇脏”,是外邪首先侵袭的地方,立冬后需特别呵护。白萝卜性凉,味甘辛,归肺、胃经,对肺胃有热、痰多、气胀食滞、消化不良、大小便不畅的人尤其适用。在食用上,它有两个最佳搭档:如想发挥止咳效果,就将白萝卜和冰糖搭配,共同达到除痰润肺、和中止咳的作用;如想抑制咽喉发干、疼痛的症状,可把白萝卜与青果煎煮后当茶饮,能很好地缓解肺胃热盛引起的咽喉肿痛。
红糖:化瘀散寒。冬季强调温补,红糖性温、味甘,入脾经,能“温而补之,温而通之,温而散之”,具有化瘀散寒、暖胃健脾、缓解疼痛的功效。对体寒虚弱、造血功能下降的老人,尤其是大病初愈者,红糖有很好的保健功效,是物美价廉的补品。而且,红糖是未经精炼的粗糖,保留较多维生素和铁、锌、锰等矿物质,营养价值较高。
黄芪:益气固表。冬日里,天气骤寒,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随之而来,体质虚弱、容易感冒、畏寒怕冷的人也需增强体质。中医认为,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黄芪向来被认为是益气固表的能手,其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尤其擅长补气,非常适合上述两类人服用。黄芪有“补而不腻”的特点,适当服用有助增强体质,缓解乏力。
芡实:健脾祛湿。芡实,又称“鸡头米”、“鸡头”等,是滋补性强的食物,能健脾祛湿、固肾止泻,有补而不峻、防燥不腻的优势,适合“补冬”的传统观念。在苏东坡的养生之道中,就强调吃芡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