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医养生 要怎样养生

点点百科 10 0

养生,又称摄生、卫生、保生,就是保养、颐养生命,通过各种方法增强体质、预防疾病,达到延年益智增寿目的。

我们的祖先以传统文化为底蕴,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荟萃儒释道及诸子百家思想精华,糅合历代养生防病健身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生命认知方法和快乐养生的理论与方法。

古代的养生观念对现代有用吗?2009年首次评选出的30位“国医大师”,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74岁。这说明,中医养生在现代仍具有延年益寿的功效。

自然养身

养身就是通过饮食、起居、运动、气功、禅定、针灸、娱乐等方式,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达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强身健体、健康长寿的目的。

(一)四季养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规律养生。

春天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万物生发,一派生机,也是易生忧郁和复发慢性疾病的季节。需防寒保暖,多食甘温发散之品,如葱、枣等。夏季万物繁盛,代谢旺盛。“夏至一阴生”,体质虚弱的小孩、老人要少用冷饮和寒冷的东西。夏季易汗液大泄,感受风寒湿邪。应晚睡早起,保养阳气,少吃苦味食物。秋季阴气渐长,万物成熟,但易耗伤肺阴,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饮食上应当滋阴润肺,多食人参、沙参、西洋参、百合、银耳、莲子、山药、杏仁等养阴品物。冬天阴气极盛,万物闭藏。老年人应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冬至一阳升”,中医学讲究在很冷的时候就开始保养阴气。另外,冬天还是进补的好季节,阳虚的病人可以吃羊肉等食物,偏阴虚的病人可用鳖甲、木耳、猪蹄等。

(二)起居养生根据健康需求、时间节律和个人习惯,定时起居。时间节律有年节律和日节律,年节律就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日节律就是“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子午觉比较关键,对身体状况及经络的循行有益。中医学认为每天的经络循行时段与脏腑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痊愈与时间规律有关。

(三)服食养生 20年前常说“药补不如食补”,认为把饭吃好就可以了。但这几年大家突然发现,服用养生保健药品对我们的精力、体力会有更多的帮助。

服食,又名服饵,指服食药物以养生,起源于战国方士,后由道教承袭。古代生活条件比较差,但很多人靠服食药物长寿。像晋代的葛洪住在山里,比较潮湿,每天要煮苍术粉来健脾燥湿。

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上品是养命的,像人参、地黄,药性平和,又治病又养生。中品又治病,又养性。而下品是治病的药,很多有副作用。颜之推“常服槐实,年七十余,目看细字,须发犹黑”。

关于服食,中医学有两个理念,第一是少量久服,就是量要少,但要长期坚持。第二个是久服轻身,久服一种药品,你就能感觉出身体变得轻便轻盈。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几个补益中药:

第一是人参,最能提高精力、体力。人参包括东北红参、山西党参、韩国高丽参、美国西洋参等,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功效,主要成分有人参皂甙、氨基酸等。红参药性偏热,服用易上火,心率偏慢、身体偏凉的老年人比较适合;生晒参药性较平和;西洋参药性则偏凉,在东南亚是作为凉茶来喝的。有一位患者经常吃西洋参,精力体力还行,就是老发凉,夏天要穿棉裤。第二是鹿茸,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作用,主要成分有雌二醇、氨基酸等。很多腰痛、肾虚或者身体状况差的病人,把鹿茸配在药里吃效果比较好。第三就是冬虫夏草,具有补肾益肺,止血化痰功效。中医学认为哮喘的根在肾,标在肺,因此需要肺肾同治。虫草既补肺又补肾,值得关注。

进补时需把握补益的原则与禁忌。虚则补之、适可而止、因人因地因时制宜是中医学补益的三大原则。实证禁补,虚实夹杂证慎补,如患者有感冒,口干口苦,咽痛,咳吐黄痰,胸闷,胃胀腹胀,二便不通,舌红舌苔厚腻,脉弦劲有力等症状则需谨慎。

(四)运动养生古人认为运动可以畅达经络,疏通气血,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动静结合,即坐禅、入定等静态养生方法与体育锻炼等动态养生方法相结合。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散步都很好。第二,长期坚持。不管什么样的养生运动,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但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效果。第三,劳逸适度,需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劳役过度则内伤脏腑。《黄帝内经》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可见过度安逸也会伤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