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传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历史。道家养生功以收心求静为基础,这叫做修性;以养精固本为归宿,这叫做养命。修性必须落实到养命之上,故此功称为性命双修养生功。道家养生主要在于以下十一个方面。
“大德必得其寿”:养生名言。
孔子在《中庸》中提出“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意即: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才可获得高寿。其理在于,讲道德,重仁义,不谋私利,不患得患失,有利于心志安定,气血和调,使人体的生理活动按正常规律进行,从而精神饱满,形体健壮。《素问?上古天真论》:”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省嗜欲”:道家养生名言。
即节制欲念。以为“省嗜欲”为老子“虚静恬愉”的核心。《淮南子?精神训》“气血者,人之华也。而五脏者,人之精也。夫血气所专于五脏而有外越,则胸腹充而嗜欲省矣,胸复充而嗜欲省,则耳清,听视达矣。”“使耳目精明玄达而无诱慕,意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五脏定宁充盛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所以修得生也”,必获高寿。
相反,耳目沉溺于五音六色,则神驰精耗损寿,“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气血滔荡而不休矣。气血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丘山,无由识之矣。嗜欲者,使人之气越,而好悟者,使人之心劳。”
“百药律”:道家戒律。
《玄都律文》载治“百病律”百病之百药。如行宽心和是一药,起居有度是一药,近德远色是一药,心静意定是一药,尊奉老者是一药,恬淡宽舒是一药,恬淡无欲是一药,仁顺谦让是一药,好生恶杀是一药,廉洁忠信是一药,除情去爱是一药。
“百病律”、“百药律”皆以疾病医药为喻,举百种有害于养性者为病;列百种有助于养生者为药,并谓“人有一善,心定体安;人有十善,气力强壮;人有二十善,身无疾病;修积千善,则成仙人。”相反,“人有一恶,心劳体烦;人有十恶,血气虚赢;人有二十恶,身多疾病。”《三元延寿参赞书》卷三亦谓“一德之修,又所以培三元之寿。”其戒律有不少宗教善恶之说,但某些有关道德修养的规定,与修身养生紧密联系起来而成为道教养性之道。
“四少”:道家养生要论。
“四少”有益养生。《摄生要语》:“口中言少,心中事少,肚中食少,自然睡少,依此四少,神仙可了。”
“五难”:道家养生要论。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灭,此一难也;喜怒不除,此二难也;声色不去,此三难也;滋味不绝,此四难也,神虑转发,此五难也。”意在过分追求名利,狂欢暴怒,贪恋淫声美色,浓酒肥肉膏梁厚味不断,过于伤神思虑,人有此五者,则难以养生。
“五宜”:道家养生要诀。
《摄生要语》:“发宜多栉,齿宜多叩,液宜常咽,气宜清砾,手宜在面,此为修昆仑之法。”《孙真人卫生歌》:“发宜常梳气宜炼,齿宜频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指摩常在面。”
“六物汤”:道家养生方法。
指防止目疾的六种方法,即少读书,减思虑,专心内视,简外观,晨晚起,夜早眠,喻称“六物扬”,战国宋人阳里子传世,后世世相传。凡患目疾者,用此方修之,非但明目,乃亦延年。
“十魔军”:道教养生要论。
十种伤身事。《摄生要语》:“十魔军最要提防,一欲,二愁,三饥渴,四触爱,五睡眠,六怖畏,七疑悔,八嗔恚,九利养虚利,十自高慢人也。”善养生者,当须避此“十魔军。”
“十二多”:道家养生要论。
十二种太过伤身事。与“十二少”相对,《小有经》:“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瘦,多语则气争,多笑则伤脏,多愁则伤慑,多乐则意溢,多喜则妄错昏乱,多想则百脉不定,多好则专述不治,多恶则焦煎不欢。”
“十二少”:十二种少有益养生者,与“十二多”相对。《小有经》:“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士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十三伤”:道家养生要论。
十三种伤身者,《抱朴子内篇?极言》:“才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衰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养生者当知伤身而避之。否则,积伤至尽则早亡,早亡非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