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学术研讨会议纪要(转载)

点点百科网 86 0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来源:道教之音 作者:杨杰 时间:2019-01-20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戊戌岁末,武当仙境,银装素裹,群贤毕至,“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学术研讨会于2019年1月13日在武当大学堂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武当大学堂、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厦门大学道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来自全国各地的道家文化著名专家和青年学者近四十人出席了会议。

  中南大学道学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吕锡琛教授主持会议并致开幕词,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教授、台北太一道院黄胜得院长、武当大学堂杜佰鸿院长、厦门大学黄永锋教授、湖南医药学院赖平教授、湖南女子学院周山东副教授先后进行主旨发言,中国社科院陈静教授进行会议总结。

  吕教授在致词中指出,关爱生命、呵护健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先贤重视性命双修,身心两全,追求身、心、灵的整体健康,不仅要呵护躯体健康,而且注重心理健康,精神健康,实现人格的成长和完善。这是当今人类所共同关注和特别需要的。在丰饶的物质生活和激烈的竞争以及工作压力之下,健康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命质量,先贤的养生智慧能给予我们宝贵的启示。

  作为道教丹道的实修者,黄胜得院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发道德生命观,不仅从《道德经》《清静经》《易经》《太一生水》等多篇文献出发,对“道”与“德”的内涵及其与养生的联系进行深入阐发,而且结合自己的实修经验,还引用现代细胞学研究成果,从生命道教的角度阐发养生之道。他认为,需以天人合一、阴阳协调、形神一体为总体纲领,同时需要贯通经络,使灵气清化,涤除瘴气,气血通畅,激活细胞,此为养生之最要。

  詹石窗教授强调,“养生先养心”,“养心”实乃“养生”之灵魂。当前社会现实环境纷纭复杂,个体自我往往困囿其中难解心忧。如何保持稳定之心态,化解不良之情绪呢?詹教授从五个方面概括出了操作方法:其一,知止。所谓知止则不殆也;其二,存想。即转移注意力,减少外界滋扰;其三,抱一。专气致柔,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地保持工作方向的持续性;其四,坐忘。闭目养神,放空自我,清理大脑污浊;其五,至乐。此为精神之最高境界,可望超脱生命限制,达到养生之大成。对此,吕教授还援引现代西方心理治疗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呼应,从中西融通的视角阐发这些道学养心智慧的现代价值与普适意义。

  杜佰鸿院长以弘道和修炼的实践经验论述了道学养生的精华,从理论和实践的层面阐发了《道德经》中“知足者富,知足常乐,少私寡欲”“致虚守静”等信条的深刻内涵。他还针对现实生活中不少人虽知养生之理,却知而不行等普遍存在的弊病,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的重要性,告诫人们牢记道学先贤“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箴言,将健康和生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他又以武当山隐士修行的诸多实例印证了养生修炼的奇效,而他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身心健康状态更是生动地展现了道学养生的实效。

  黄永锋教授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对《道德经》中“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段名言进行了自己的阐释。他认为,“水德”的背后实则蕴含了不争尚柔之德。对于个体生命而言,这一主张着重强调内心应宽容平静,为人要慈爱谦和,概括而言,即“修之以身,其德乃真”也。他还介绍了自己亲历修行的实际体验以及赶赴多地访问道教界高人,进行田野调查的情况。

  赖平教授认为,个体生命因其有限性与不确定性而往往导致消极、悲观、虚无等负面情绪,因此,我们需要寻找生命之意义,重新树立对生命之确证,而道教养生文化对此多有真知灼见。例如,道教认为,人禀道而生,被赋予“道”的内涵,这本身既具有先天的神圣价值,最后又与道合真,通过对“道性”的描述转向对“人性”的承认。在以“道”为基本范畴的生命意义系统中,个体最终实现生命之自我确证、生命之自我主宰以及生命之自我实现。

  周山东副教授独辟蹊径,以健康的伦理价值以及伦理的健康促进路径为切入点,认为道家养生文化教人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理解健康的意义,为现代人打通生命内在价值、主观价值、外在价值提供独特的视角。与此同时,道家“道生万物”的关系性思维,与新时代构建“命运共同体”理念不谋而合,“身国同治”的社会治理思想与现代政治伦理中“治理自我”和“治理他人”亦殊途同归。道家养生文化可以为健康中国、健康全球建设提供广阔视域、伦理支持和精神动力。

  陈静教授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研讨会涉及宽博,在与会者不同的思想表达中,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对中国文化饱含着一种乐观态度。尤其是道教“我命在我不在天”等主张,认为一切都可依靠自我作主宰,甚至为自己的离去做选择,这其中所透显出的豁达与坦然有可能超越对生命有限性的无奈感与恐惧感。与此同时,陈静教授又以学者的敏锐眼光,对研讨会中的一些观点进行评点和讨论:例如,由生命的有限性过渡到禀道而生的无限性与神圣性之过程中,两者的逻辑转换是一个重要问题;又如,在讨论健康的伦理价值以及伦理的健康促进路径时,需要厘清“伦理”的概念,尤其是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不可相互混淆;在欲望的调适上,怎样回应“真”和“善”的区别?

  总之,此次会议虽然规模不大,但规格颇高,富有新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生智慧作了深入的阐述,特别是结合现代人类所面临的身心健康问题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有助于落实党和政府关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与海内外同道和学者共同努力,激活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与养生”学术研讨会议纪要

  (黄胜得供稿)

标签: 养生文化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