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调补才是中医养生之道

点点百科网 85 0

  平衡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就好比春来夏往、秋收冬藏自然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相互牵制保持稳定发展一样,人的身体也需要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保持健康。

  也就是中医养生所讲究的平衡调补,这里的平衡包括气、血、精平衡,包括脏腑平衡。平衡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中医的平衡观既强调矛盾双方对立的一面,即“寒则热之,热则寒之”或扶正祛邪,补不足而损有余;又有强调矛盾双方依存的一面,即“育阴以涵阳”,使五脏得养,精气两益。

平衡调补才是中医养生之道-第1张图片-点点百科

  另外,健康状况下气、血、精是处于互生互化的状态,三者必须维持着一个有效的动态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健康持续运转下去,也就是所谓的延年益寿、无疾而终。但随着人体的自然衰老,到了四十岁左右,气(肾气)就会自然虚衰,【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气、血、精互化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进而引发一系列诸如气血不足、失眠健忘、头晕耳鸣、食欲减退、神疲乏力等老年症状。

  所以说,按照中医平衡观点,想要延年益寿、无疾而终,最先要做的就是在气血精髓由于衰老而自然减少时及时补充,也就是填精髓、养气血。

  那么精髓、气血又是什么?该如何填补调养呢?

  1、填精髓

  中医认为,人体是由气、血、精作为物质基础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精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理论中,精与人的生长、发育、生殖功能密切相关。精藏于肾中,所以又叫肾精,《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不足,肾阴肾阳亦虚,相应的会出现内热、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等肾阴虚证候,或是出现疲惫乏力、形寒肢冷、腰膝冷痛和萎弱、小便清长或不利或遗尿失禁、舌质淡,以及性机能减退和水肿等肾阳虚的证候。

平衡调补才是中医养生之道-第2张图片-点点百科

  又因为肾阴和肾阳是各脏阴阳之本,所以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比如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升火等肺肾阴虚之证;脾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证。

  2、养气血

  所谓的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就像生命活动的动力一样,可以促进生长发育、调节体温、抵御邪气、维持新陈代谢等作用。气虚的危害很多,比如气虚会导致抵抗力下降、易生病;会使得四肢肌肉失养,周身倦怠乏力;还会使得清阳不升、清窍失养而精神萎顿,头昏耳鸣;水液代谢失调,水液不化,输布障碍,可凝痰成饮,甚则水邪泛滥而成水肿;最重要的是可导致脏腑功能减退,从而表现一系列脏腑虚弱征象。

  血比较好理解了,就是血管里面流动的红色液体。中医所说的血由营气(气的一种)主要来源于饮食,也来源于精气化生。

平衡调补才是中医养生之道-第3张图片-点点百科

  血的主要功能是营养和滋润全身。血循行于脉中,内达脏腑,外至肌肉、皮肤、筋骨,不断地为全身各脏腑器官提供营养,从而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正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所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血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精神、神志、感觉、活动均有赖于血液的营养和滋润。所以血虚往往会出现失眠多梦、头晕耳鸣、面色萎黄、心悸等症状。

  3、调脏腑、固本元

  值得一提的是,脏腑与气血精髓关系密切,脏腑统领着气血精髓运行,所以也有肾藏精、心主血、肝统血、肺主气、脾存血的说法。也就是说,精血精髓充足调和能使衰老虚弱的脏腑获得营养和动力,进而身体内在恢复健康活力也就是本元稳固(本元指身体根本),外在恢复年轻状态,如减少皱纹、淡化黄褐斑老年斑、乌发等。

  总的来说,填精髓、养气血、调脏腑、固本元这十二字就是平衡调补、延年益寿的基本原则。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该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

平衡调补才是中医养生之道-第4张图片-点点百科

  目前,市场常见的固元膏、补血胶囊、补气胶囊等都是功能偏向单一的,很难形成一个有效的链条。不过民国抗衰老理论第一人施今墨先生的“补固神气精血方”(后更名健延龄)就是从填精髓、养气血、调脏腑、固本元出发的,以熟地黄、芡实、紫河车补益精血、滋养肝肾、养血填精;黄芪、山药、茯苓补气助阳,健脾生血等。除了抗衰老,对亚健康、更年期、慢性病等都有疗效。当然,吃药也不是唯一途径,经常运动,保持气血畅通也是很好的方式。

标签: 中医养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