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在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分”为“半”之意。秋分意思有二:一为平分昼夜,二为平分秋季。秋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划分四季。秋季从立秋开始到霜降结束,秋分基本处于立秋到霜降这90天的中间。
我国古代黄河流域的物候历,将一年分为二十四气,共七十二候。秋分有三候,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雷不再发声。雷声消失不但意味着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二候蛰虫坯户。天气变冷,蛰居洞穴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准备冬眠。三候水始涸。此时降水量开始减少,天气干燥,湖泊、河流水量减少,一些沼泽和水洼逐渐干涸。因此,随着秋分节气的到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凉爽的秋季,气温逐渐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干燥。
人类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息息相关。若要健康长寿,人类必须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生活习性,以此来维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调平衡,即“顺时养生”。下面给大家讲述秋分节气养生的注意要点。
秋冻有节 及时加衣
俗语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分后,气温逐渐降低,人体阳气也开始收敛,此时若适当接受凉爽的刺激,可提高人体的应激和耐寒能力,这就是“秋冻”。但此时昼夜温差较大,老人、儿童及患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特殊人群,应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加衣物,保护好肚子、膝盖、肩颈和脚等部位。
润燥养肺 适当进补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和四时五气对应原则,秋季的主气为燥,秋季对应的脏腑是肺,肺喜润恶燥,故饮食上宜多吃一些润肺、酸性的食物,如秋梨、百合、藕、葡萄等,以预防秋燥,收敛肺气。同时,注意少吃辣椒、花椒、姜、蒜等辛温发散之品,以免助燥伤阴。
民间有立秋后“贴秋膘”的说法。因为夏季气温偏高,人体消耗较大,且食欲欠佳,故人们往往选择在立秋后进补,意在把夏季的亏损补回来。秋分后,气温进一步下降,人们的食欲逐渐增加,此时进补宜考虑个人体质及基础疾病,忌盲目进补。
早卧早起 与鸡俱兴
秋天是收敛闭藏的季节,天气清肃,草木凋零,大地明净。此时人应当早睡早起,与群鸡同时作息。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张,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
适量运动 循环气血
秋分后气候凉爽,是运动的黄金季节。此时锻炼要顺应秋季“收敛”之性,选择轻松和缓、运动量不大的项目,尤其是老年人、儿童、体质虚弱者,要防止运动后出汗过多,耗伤津液,耗损阳气,并且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调养情志 平和乐观
秋令时节,人们看到自然界呈现出凋谢、衰败的景象,容易出现颓废、惆怅、忧郁、伤感的情绪,这就是俗称的悲秋。此时可积极参加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登山、秋游等,以调养情志,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
文:江西省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 付倩雨
图:管仲瑶
来源: 健康报
标签: 节气养生